致力打造制造业大国实现中国智造

大国崛起,制造为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部门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历史使命。从改革开放之前相对落后、相对不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制造业体系,进入到了一个足够大的,比较强的工业体系。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及美国多年来制造业部门比重大幅降低,并且重新开始注重制造业,针对强调制造业的回归提出了很多新的规划、战略和计划。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以后,和很多新兴国家比较起来,我国制造业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升的速度非常快,且绝对成本要高于新兴国家,所以这些年在中国出现的一些制造业领域的转移,其实背后是经济规律的必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强调,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再加上原本多年来一直对制造业非常关注和重视的像德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都在反思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提出来要继续加强和巩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今天,虽然已经足够大,但是还不够强,还远不够强”,赵昌文如是说。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竞争水平有很大的提升,数据显示, 2012年在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到19.8%,首次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然而,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缺乏始终是我们制造业发展的大问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先进技术更主要的还是靠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大多数都是基于现有的技术和边界,实现“中国智造”需要我们自己往外推移技术边界,甚至去领先,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

“中国智造”一定是基于知识资本的制造业,而不是仅仅基于以前的人力资本,特别是人口数量红利的制造业。所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到 “中国智造”,主要是要依靠创新和知识资本等高级要素,即知识资本。致力于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价值链的中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赵昌文指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浪潮中,要长期坚持制造业立国、兴国强国战略,“中国智造”必须以制造业为中心构建产业新体系。"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构建产业新体系的任务,需要指出的无论是"十三五"还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构建产业新体系必须坚持以制造业为中心,体现制造业的立国、兴国、强国的中心地位。

其次,推进“中国智造”,提升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创新。近年来我国少数领域出现了一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但是整体上中国制造业部门的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抓住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的机遇,全面推进制造业部门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服务创新等等。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市场化的配置资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中国绝大多数的制造业部门仍然是传统制造业部门,因此,传统制造业部门的智能化改造是“中国智造”的一个主战场,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一个主战场。“在新的时期,需要通过设备更新,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我们传统制造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的能力,以及管理方面的进步,实现传统制造业部门向“中国智造”方向的跨步。”赵昌文介绍到。

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经验表明,只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才能造就高级技能人才,例如,德国制造业企业着力发展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根本保障措施是职业教育的双轨制。所以“中国智造”战略也应在职业教育制度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制造业来说,培养全社会的品牌意识和工匠精神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中国智造”继续产业政策的引导,更需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过程当中,需要多方面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制造业的发展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


延伸阅读:

上一篇:预计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完成度为50%

下一篇:“青岛制造”勇立潮头一场创新与超越的突围记